Added on:
Mar 07, 2025
User Prompt
沂蒙精神时间轴,具体内容如下1926年-1937年:萌芽阶段
1926年,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沂蒙地区传播,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逐步建立起党组织,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1938年1月,中共中央指示山东省委将工作重心放在鲁中区,派干部和八路军山东纵队进入沂蒙山区,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当地文化的融合。
1938年-1949年:形成与初步发展
抗日战争时期(1938-1945年):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,沂蒙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武装斗争,形成了以“爱党爱军、无私奉献”为核心内容的沂蒙精神。
解放战争时期(1946-1949年):沂蒙人民踊跃支持战争,参军参战和拥军支前,形成了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的品质,如“女子火线桥”、“沂蒙六姐妹”等,陈毅元帅说“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”也体现了沂蒙人民的巨大贡献。
1949年-1978年:巩固与发展
新中国成立初期(1950年代):沂蒙人民发扬革命精神,自力更生,战天斗地,改造自然,兴建大量水利设施,如厉家寨人从1951年起治山治水,毛泽东批示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国,厉家寨是个好例子”,他们的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 。
社会主义建设时期(1950-1978年):开展大规模整山治水运动,兴建众多水库和塘坝,改善了恶劣的自然条件,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1978年至今:新的发展与升华
改革开放以来(1978-至今):沂蒙人民落实党的富民惠民政策,发扬沂蒙精神,实现临沂地区发展的新突破,加快发展,实现整体脱贫。
新时代(2013-至今):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,为新时代锤炼和深化沂蒙精神内涵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。沂蒙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发扬沂蒙精神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。